top of page

正念療法與正念

正念療法(或靜觀) 最近十幾年在全球牽起了熱潮,數以萬計的醫院、診所及大學紛紛設立正念治療相關的課程或服務。正念(mindfulness)的創始者及現在從事正念療法的醫護工作者,都直言他們所用之方法的概念源於佛教禪修。於是,對於那些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的人士而言,以為正念療法的正念就是佛教的冥想和禪修。其實,心理學化的正念跟佛教修行的正念有意義上和實修上的分別。


正念療法於1970年代由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開始推行,當時他編制了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來幫助病人減低壓力及身體的痛楚。雖然之後的幾年又演化成另外幾種療法,但正念療法的核心大致相同,就是有意識地覺察自己,集中注意當下,並懷著不分析、不判斷的態度來觀察,單純地注意思想和感覺的來去,此即所謂「純粹注意」(bare attention)。總括而言,當下、不判斷的觀察是正念治療的核心。此種療法於臨床上能有效地減輕壓力及改善情緒控制,甚至有助病情康復。


雖然設計正念治療的學者一再強調此方法來自佛教修行,但經仔細分析,心理化的正念與原本佛教修行的正念在基本概念上大有分歧。


第一點,正念是佛法八正道(āryāstāngika-mārga)的第七支。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陀教化眾生如何從苦惱和痛苦中脫離的方法。以佛法來解脱痛苦是包含了八個階梯,而非單單一個正念。從佛法離苦得樂的角度去理解正念,必須有其他七支的配合(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所以只執著正念的修持,而漠視其餘七支,可能會流於偏差。


第二點,正念療法主張不判斷的觀察,佛法修持卻注重正見(即八正道的第一支)。正見的意思是對宇宙及人生的正確認識,認知世間一切皆由因緣而生,亦覺知世間凡事皆是無常,這是八正道中最基本的。因為有了正見,才能破除邪見,所以正知正見是修習正念必須的基礎。因此,佛法的正念和心理學化的正念在價值觀上是有很大的分歧。


第三點,從定義上,心理學化的正念強調當下的觀察,對自己的了解;而佛教的正念強調念念不忘宇宙的真理,完全拋棄我的觀念,不再執著不如實的妄想。所以心理學上的正念與佛法所說的正念在定義上亦有分歧。


第四點,佛教修行強調戒定慧,即在修禪定的同時必須修持戒律,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至於不作一切惡行或不正當謀生的手段(即八正道中的正言、正業和正命)。沒有戒律的保障下修持定法,容易偏差和流於邪行。


所以心理學化的正念可能真的能使人減輕壓力,但要達至解脫及離苦得樂的境界可能還有頗遙遠的距離呢!

19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不挑剔就快樂

(文章重溫) 快樂是一種心境,一種自我的感覺。 有些人必須透過追求外來的報償才感到快樂,所以,升職、賺錢、結婚、買樓房等等,都使他們感到快樂。可是,一旦遇上失去工作、金錢損失、婚姻失敗、資產貶值,他們就不快樂了,因為外來的報償沒有了。...

一桶石頭滿不滿?

(文章重溫) 有一天,一對父子在沙灘上玩耍,小孩拿着一個膠桶,在沙灘四處找小石頭。不久他把小桶子盛滿了石頭,便蹦蹦跳跳地回到父親身邊,高高興興地告訴父親:「滿了,滿了,放滿了!」 他父親向小孩輕輕一笑,說:「啊!很多石頭,都到頂了。真不容易,這是你努力的成果。」繼續父親又再...

餓鬼

(文章重溫) 餓鬼一詞的梵語是Preta,是一種爬蟲類動物。牠有一個特徵,就是食量很大,而且吃了東西之後,肚子會變得更大,食量隨之而需再增加,所以牠越吃越多,永遠吃不飽。 餓鬼,在佛教的教理中,代表人的貪念,在生活中有無止境的渴求,擁有越多越想要更多,以至生活變成一種困苦的...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