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妙華慈音: 特殊需要學生參學日

由慈山寺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合辦,禪武醫基金會協辦之「妙華慈音」: 特殊需要學生參學日於2016年2月28日圓滿結束,透過工作坊及互動音樂會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自閉症學生及其家長表達關懷與祝福,場面溫馨動人。主辦方感恩各方慈悲護航,共同成就一次滿載笑聲與大愛的大無畏施。
有特殊學習需要的自閉症學生是善良和有情的,然而因不善表達自己,常難以與人交往,同時因社會大眾不甚了解,造成歧視及偏見。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陳瑞燕教授自2012年起,先後五次透過音樂治療活動幫助這群學生表達自己,並藉此表達大眾對他們的關懷,呼籲人們對自閉症家庭給予更多理解與支持。
是次與慈山寺合辦之「妙華慈音」乃第六次音樂會,亦為歷來最大型及最具規模的一次。音樂會由香港資深音樂人趙增熹先生擔任音樂總監,邀得多位本港著名音樂家和歌手演出,包括楊梁釗峰先生@C All Star、楊立門先生、譚寶碩先生、周小君小姐、葉乃堅先生、王嘉儀小姐等。
當日共有11個特殊兒童服務單位 (包括資源中心、學校、家長代表等) 出席是次活動,連同合符資格的公眾家庭,總出席人數接近一千五百人。
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不僅親身到場為活動致辭,更全程投入與學生們一起蓆地而坐欣賞音樂,並即興帶領小朋友上台向表演嘉賓獻花,用愛心感染大眾。
音樂會期間特別加插觀眾互動環節,安排在場學生傳燈及獻花予其家長,藉此感謝父母、監護人、老師對他們的關愛。眾多表演嘉賓、學生、家長和義工投入萬分,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在美妙的音樂中以心傳心,彰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壓軸登場的神秘嘉賓劉德華先生甫出場,即掀起全場高潮;劉先生一邊獻唱一邊與學生近距離接觸,以身作則表達無限關懷,感動在場一千五百名參加者。活動最後以住持大和尚洞鈜法師帶領全場起立迴向祝福圓滿作結。
一如過往,活動得本寺義工團隊鼎力協助,香港中文大學一眾心理學教授及專家亦在現場擔任義工,是次服務義工近二百人,施者與受者均分享著慈悲大愛與真切的快樂。
(此文摘自慈山寺 Facebook 網頁於 2016年3月1日刊豋之報導, 可按此細閱文章及有關活動相片)
閱讀佛門網《明覺雜誌》相關報導: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山寺互動音樂會(2016年2月22日)
如是觀:金銅及玉石佛像觀賞

釋尊告誡弟子不可以著相。佛陀教訓現實世界的一切皆虛幻不實,而美麗動人的外相乃是色塵,那麼,佛弟子應以什麼心態觀佛像呢?
世事雖然是虛妄不實,但同時又存在,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實的虛幻可以藉著實在的外相來表達,祥和莊嚴的佛像,以外形表達內涵,用具體可看見的,可觸摸到的像相說出佛法。以相說法,從無言中說法。
用心造的佛像,不論何時造成,都具足三十二相好。佛像形態莊嚴,相貎瑞祥,神情寧靜,慈悲溫和,智慧敦厚,是修行圓滿覺者的表現。故此,觀佛像能靜心、攝心。
觀賞莊嚴的佛像有特殊意義,有別於觀賞其他藝術作品。一尊佛像由創造、保存至觀賞,有著殊勝因緣。鑄造者以造像為供養的法門,保存者以護像為修行的本份,觀賞者以目視為攝心的方法。是善緣、是福德。
《如是觀:金銅及玉石佛像觀賞》展覽於2015年11月3日至12月18日期間在香港佛光道場佛光緣美術館 展出。吸引了過千人到場觀賞。展出期間,參觀者都覺得在觀賞佛像的過程中感覺身心平和,自在舒暢。佛門網的《明覺雜誌》以及《溫暖人間》更分別撰文報導本次展覽。
心癒:禪武妙音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五日晚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陳瑞燕教授聯同著名洞簫演奏家譚寶碩先生與香港資深音樂人趙增熹先生携手合作,引領全場一千多名觀眾,透過禪理、武學和音樂去經歷一段反思和自我感悟的歷程,從而了解生命的意義。
「心癒」是一個自我感悟、覺悟前非、不斷精進,繼而覓得安心自在的過程。這過程須親身體驗,難以言喻。為了讓大家有反思的空間,同時領悟如何透過鍛練禪武醫的內養功法來經歷覺悟、解脫、自在,以至歸心的「心癒」歷程,陳教授在當晚場刊中精心撰寫了一些金句,現分享如下給大家細味。
禪武醫心智健康研究中心
一週年慶祝活動
為向公眾推廣禪武醫文化並發表臨床科研成果,香港中文大學禪武醫心智健康研究中心於2014年4月11至13日舉辦了一系列公開活動,包括:靜悟禪音慈善音樂會、身心健康研討會及農禪合一工作坊。適逢2014年為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第十八代傳人德建禪師亦專程由河南省嵩山禪院到臨香港,出席該三場別具紀念意義的推廣活動,其間更親身示範少林禪武醫的內養功法,向公眾即席指導和傳授。為期三天的禪武醫推廣活動反應踴躍,共吸引近千名社會各界人士參與。
禪音助入靜 內功見心性
以音樂感悟清靜、內功明心見性為主題的靜悟禪音慈善音樂會,於4月11日晚上在香港中文大學利黃瑤璧樓利希慎音樂廳舉行。當晚在香港著名音樂創作人趙增熹先生及香港著名洞簫演奏家譚寶碩先生分別以鋼琴及洞簫的演奏下,由德建禪師和陳瑞燕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及禪武醫心智健康研究中心總監)聯同四名助教(趙正南、陶銘菩、陶樸一、陶心頤),一起帶領眾生共修禪武醫的基本內養功,包括:沐鼻法、鬆肩式、虛樁及自然丹田呼吸法。隨後德建禪師還公開示範結合多套內養功而成的羅漢護身捶功法,讓在座觀眾一睹少林武術的深厚功架。
陳瑞燕教授在會上表示:少林禪武醫是一種安心之道,也是生命的生存之道。現代人生活繁忙,未老先衰,日常飲食又影響身心健康,其實疾病皆由煩心而起。禪武醫的生活方式,是通過內養功及飲食調整,引導人們修心養性,遇事能夠心平氣和,便有助改善身心問題,一切在於人心。聆聽悠揚音樂,有助引導人心入靜;靜心練功,自可領悟身心自在的境界。

德建禪師與陳瑞燕教授親身示範自然丹田呼吸法


德建禪師示範羅漢護身捶功法
隨著趙增熹和譚寶碩的演奏,陳教授與四名助教一起帶領觀眾練習沐鼻法
由嵩山到香港 初見科研成果
第二場活動身心健康研討會於4月12日下午假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一樓1號演講廳進行。當日研討會的主題為“從科學角度看禪武醫”,共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為禪武醫的基礎概念說明及德建身心療法的臨床科學研究成果發佈,下半部則為互動分享會。
德建禪師在會上發言時指出,禪武醫是一種讓人們生活愉快、身心健康的修行方法,六年前由陳瑞燕教授帶到香港,並在社會有心人士的支持及資助下,使禪武醫這門中國傳統文化學問得以在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中心進行現代臨床科學研究並考證其效用,他期盼這門中國傳統生活醫學能更進一步於國內外廣泛推廣並普及應用,讓更多人的身心都得益受惠。
禪武醫的臨床應用方法稱為“德建身心療法”,此療法是在少林禪武醫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心理學、生活科學及醫學的觀點研究發展而成,其特色是建基於中國禪學思想,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以修心、內養功、飲食及通竅四個元素組成。


德建禪師與陳瑞燕教授分別在會上發言
-
長者身心保健研究
禪武醫的研究團隊在研討會中發佈了德建身心療法於臨床應用初步所得的科研成果。針對長者身心保健的研究方面,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余浩欣博士表示,隨著年紀漸長,長者的認知功能及身體機能均容易出現衰退現象,如患上腦退化症、缺肌症等,也常見情緒心理變化問題。根據臨床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接受德建身心療法的長者(包括:思想心境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調整,以及內養功鍛煉),在血壓水準、步行速度、壓力指數及睡眠質素方面的評估上均有所改善,可見此療法對提升長者日常身心健康狀態具正面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余浩欣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施黎敏博士
-
自閉症兒童治療研究
對自閉症兒童的治療研究方面,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施黎敏博士指出,現今醫學尚未有方法可治癒自閉症,對於需要照顧患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而言,家長需承受極大的精神及心理壓力,為探究德建身心療法對治療自閉症的作用,研究中心進行了臨床研究(包括:飲食調整、內養功鍛煉,以及通竅滴鼻配方使用),結果顯示參與科研實驗的自閉症兒童在思維靈活度、學習能力、社交能力、行為情緒問題,以及其身體免疫功能方面均有所改善。研究人員期盼德建身心療法可作為自閉症的輔助治療,並於社會推廣普及應用,成為一種既簡易實踐亦具成本效益的治療方法。
-
成年人情緒問題及抑鬱症治療研究
至於針對改善成年人的情緒問題及治療抑鬱症的研究方面,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王潤萍博士表示,從臨床研究所得,德建身心療法有助改善病患者的睡眠質素及消化系統功能,提升集中力及情緒狀態,亦可幫助部分患者減輕服用西藥的份量。禪武醫的研究團隊表示過去六年來在臨床科研上的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日後仍會持續進行研究實踐,以進一步探究德建身心療法對不同病症的療效作用。

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王潤萍博士
實踐禪武醫 修練益身心
研討會的下半部分為互動分享環節,由李衎政先生(般若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擔任主持人,與四位嘉賓,包括:陶冬博士(瑞士信貸[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分析員)、羅守弘先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羅守弘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主席)、石鏡泉先生(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以及趙增熹先生(音樂創作人),一起分享禪武醫生活方式的實踐體驗及對身心保健的成效。


陶冬博士、石鏡泉先生、李衎政先生、羅守弘先生以及趙增熹先生(由右至左)進行互動分享環節
-
陶冬:最重要的人生投資
陶冬博士表示,最初自己是因為肩周炎而研習禪武醫,他認為現代人生活及工作營營役役,把時間都放在追名求利上,令心靈及身體透支,禪武醫讓他明白治人先治心的道理,除對身體健康上的幫助外,他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的看法也改變了,領悟到人生最重要的投資,其實是對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上的投資。此外,他也讓三名孩子一起鍛煉內養功,「相比起大人,孩子沒有七情六欲,也沒有貪、嗔、癡,因此學得更快,也更容易投入,而不到一年的鍛煉,身心健康都得到改善,生活感到自然自在,堅持下去,必有所為!」
-
羅守弘:培養般若智慧和菩提心
羅守弘先生在十二、三年前因為搜集腦退化症的資料而與陳瑞燕教授認識結緣,他喜見禪武醫六年前開始能夠由嵩山少林寺帶到香港進行現代臨床研究,並得以著書立說推廣至國際醫學界,現時他每個月都參與禪武醫的共修班,他表示:“建築也講求人心,禪武醫能夠助人安心,當靜下心來,我便多寫文章、練書法,一次聽陳教授分享,她所講的主題是‘一念善’,我心裡有感而發,便揮寫‘一念善’,禪武醫讓人感悟自性,教人培養出般若智慧和菩提心。”
-
石鏡泉:沐鼻法治好了鼻塞和咳嗽
石鏡泉先生在分享研習禪武醫內養功的心得時,他特別提到沐鼻法讓他不再鼻塞,還得著另類的體驗,“因為鼻子通竅,嗅覺自然靈敏,有一次我去某餐廳時,讓我聞到了地氈的異味,由此知道那裡的衛生情況。”他又提到自己的咳嗽問題也隨著練功而減輕了不少,“以前在街上經常忍不住咳嗽,別人都會立即掩鼻從我身邊躲開,這正好讓出一條路來給我可以快步行走,可是現在問題改善了,在街上不再咳嗽,沒有人躲避我,在人擠的路上我便要放慢腳步來走路。”他也提到一次禍從口入的親身經歷,“我曾經試過在喉嚨不舒服時卻不戒口,貪吃龍蝦,使病情惡化,服用抗生素治療又令身體內熱,持續捱病了好幾個月才康復。”這正是禪武醫主張「修禪須修口」的一個實例。
-
趙增熹:隨時隨地融入生活的身心保健方法
“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都躲在錄音室和琴室之中,導致肩頸腰痛,雖然知道自己應多出外活動伸展身體,可是我一直懶惰,又不太習慣一個人出外做運動,例如跑步、游水等,都不太適合自己。”趙增熹先生表示,自從接觸到禪武醫後,他終於找到一種讓自己一個人也可以自在練習,又能夠隨時隨地融入生活的身心保健方法,“每當演出前感到壓力和緊張時,我會練習自然丹田呼吸法,讓自己進入狀態。”此外,跟陶冬博士一樣,他也是與兒子一同鍛煉內養功,兩父子都受益於禪武醫的修習。
農禪可合一 務農即練功
除音樂會和研討會外,4月13日還舉辦了一場“農禪合一工作坊”。在禪武醫的概念中,人們於行站坐臥任何時候也能夠修禪練功,少林功夫便是源於僧人日常耕作勞動而鍛煉成自家功法。在這次“農禪合一工作坊”中,參加者集合於由恒基地產李兆基先生提供土地、石鏡泉先生主理及召集義工開墾耕作的築福農田,觀摩德建禪師親身在農地上示範鋤地功,陳瑞燕教授從旁解說時指出,“少林寺僧人在務農時,其實同時也在練功,在開始鋤地前身體須先做好站樁,站穩了便使出胯力來鋤地,用對了方法,便不易令身體勞損,勞動久了也不喘氣,以此方法用心耕作的同時,也即是在鍛煉身體。”德建禪師還在場展示了一套可用於強健身心協調功能的風擺柳內養功棍法,讓身體猶如垂柳隨風飄逸,以腰胯使力擺動身體,整套動作自然自在隨心隨意。
人人皆可習 一切在乎心
對於禪武醫作為一種生活醫學和日常身心保健的方法,陳瑞燕教授表示:“禪武醫雖然源於佛教禪宗,但修練者其實並無宗教之分,只要有心有興趣者便可投入學習,而且更不用花錢去尋求方法,禪武醫的基本內養功,任何有意認識的人士均可在網上搜尋短片自學,但每個人修練時,都要因人而異,按自己的能力去做,不必介意動作是否一定正確,做到隨心自在便可以了。禪武醫的修練最重要的不是方法如何,而是在乎心法。修心養性,我們做人做事,應學習包容一切、善待一切,注意口入食物、口出說話,常懷感恩之心,心平氣和,每日用心修行,便可感到身心健康,生活快樂又自在。”
《禪武醫學》說源由 科研論文獲發表
除上述一連三日的公開推廣活動外,為讓大眾認識禪武醫的起源來由、傳承背景、歷史發展、文化要義、修行要旨,以及其於現代社會的發展概況,德建禪師及陳瑞燕教授編著了《禪武醫學》一書,經由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編印及出版,並於是次推廣活動期間推出,供有興趣瞭解禪武醫的人士參閱。而有關禪武醫的科學研究論文近年亦已被陸續刊載發表於世界權威的醫學期刊中,足見這門中國傳統養生學問已得到現代醫學界所重視。
摘自<光明網衛生頻道>
禪武醫的生活工作坊
都市人生活緊張,醒來匆上班上學,上班匆計劃、匆功課,下班匆進修。匆匆匆,心境疲累,身體不適。頸痛、腰痛、便秘、失眠、胃痛、頭痛、憂鬱、焦慮、憤怒、恐懼……每天背負它們為生活匆匆匆,忙工作、忙家事、忙上網。很多時忽略了這樣的生活是引發一些重病的源頭,到了發病後才醒覺可能已是太遲了。《禪武醫的生活工作坊》目的是讓希望提昇自己及家人生活質素,活得自在些、快樂些、健康些的人士,了解禪武醫學如何幫助大眾改善身體及心理健康。我們一直致力透過科學研究、臨床實証把中國千年少林醫學現代化、實用化,希望藉此讓更多人能受惠於此寶貴文化。《禪武醫的生活工作坊》於2013年12月21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陳教授於工作坊中講解了以禪醫理念為基礎的飲食方法,改善心境的重要性及與大眾一起鍛練內養功。

《禪武醫之生活文化》
中國人民大學講座
七月三號下午,一場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和光明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禪武醫之生活文化》論壇活動在人民大學圖書館展開。本次論壇由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孫家洲主持,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出席並致辭。論壇主講嘉賓——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陳瑞燕講述了禪武醫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關係。她說,在少林文化中,禪理是做人的基礎和指標,以武學為方法能夠達到坐禪禪定的境界,從武學的修煉中又能夠瞭解自身的心性及身體狀況,禪武醫就是禪學、武學、醫學三者的統一。對佛門弟子而言,禪武醫是修行的法門,對普通人來說,禪武醫可以是一種調節心理及身體健康的方法。少林禪武醫傳承人河南省嵩山禪武醫研究院院長釋德建還在現場進行了內功及武術演示。在論壇的最後,陳瑞燕教授和釋德建院長解答了現場觀眾提出的對於禪武醫的問題。
<摘自光明網報導旁白>
第三屆嵩山禪武醫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5月31日,第三屆嵩山禪武醫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登封禅武大酒店召開,河南省副省長張廣智等省市主要领導参加。本屆禪武醫研討會由河南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河南省旅遊發展促進會、登封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主辦,河南省嵩山禪武醫研究院承辦。
本屆研討會為期兩天。5月31日,河南省嵩山禪武醫研究院院長、少林禪武醫傳承人德建禪師,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人腦功能促進中心總監陳瑞燕,澳大利亞著名教育家大衛.伊恩.伯恩斯、登封市史志辦主任吕宏軍及河南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鄭泰森等在研討會上發表了演講,重點介绍了少林禪武醫精要、禪武醫科學進程、少林禪武醫的歷史傳承等方面的内容。6月1日,德建禪師還在三皇寨禪院示範禪武醫的生活應用。
《健康下半生:
德建身心療法第一課》講座
建基於少林禪武醫學的德建身心療法已有數年的科學研究成果及臨床應用經驗,是可以改善人的情緒、記憶、思維、睡眠及腸胃消化等問題的一種生活方法。為使更多人能認識此療法的基本概念及應用方法,陳瑞燕教授於2013年3月14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辦了一場普及心智健康講座,題目為《健康下半生:德建身心療法第一課》。同時,陳教授更邀請了《香港經濟日報》創辦人之一的石鏡泉先生與大眾分享他如何應用德建身心療法的元素來改善身心健康。講座當晚全場座無虛席,六百多名觀眾均有不同的領悟。

陳教授為大眾重點講述德建身心療法的概念與應用

陳教授與石生解答觀眾的疑問

石鏡泉先生分享了他依著禪武醫方法生活後的得著

與每位觀眾結緣禪武醫隨身書
《如何活得聰明些,快樂些 — 腦科學及禪學的探索》講座
人類腦袋內有千億個神經細胞,伸展出神經纖維,形成有數十億互連神經元的網絡。網絡以僅千分之一伏特放電,以千分之一秒速度互通訊息。我們的思考、創作、溝通、快樂、悲傷全是神經網絡的互動交流的後果。腦的運作就如一隊交響樂團 — 交響樂團成員各有其職,但又要互相協調和共鳴才可以有美妙的樂章。同樣地,腦內神經網絡如能協調和共鳴,思想和情緒便可以提昇。
為了探索如何能使腦內神經網絡協調和共鳴,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陳瑞燕教授於過去二十多年致力研究此課題 — 從腦電圖譜分柝、腦電控制電腦到五年前開始研究禪武醫學,漸漸發現如能使腦之交響樂起共鳴、協調,便能改善智能及情緒。陳教授於2013年1月19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了一場講座,題目為《如何活得聰明些,快樂些 — 腦科學及禪學的探索》。當天,陳教授向二百多名觀眾分享了她從禪武醫學的科研中所得到的啟示,探討了如何透過禪武醫的生活方法來開啟人類智慧和喜悅之門,從而使人活得聰明些和快樂些,並活出人性的尊嚴。

陳教授與在場人士一起靜聽丹田之音練習自然丹田呼吸法

陳教授以有趣的方法演繹協調與不協調的交響樂與大腦運作的關係
德建身心療法三天禪修營

陳瑞燕教授於2012年6月8至10日在嘉道理研究所石崗中心舉辦了第三屆德建身心療法三天禪修營。約三十名參加者輕鬆自在地度過了三天的靜修,親身感悟德建身心療法之生活應用,及其對身心健康之益處。陳教授精闢地講授了少林禪武醫及德建身心的基礎理念,以及禪修與身心健康的關係,並引導參加者反思修養心性,培養正確品德及度人先自度的精神。同時,各參加者在陳教授的指導下自然自在的鍛煉一些基本的少林內養功法。以下是三天禪修營的活動流程:
六月八日(星期五)
12:00 集合
12:15-1:00 互相認識,簡介活動內容
1:00-2:30 午餐
2:30-4:00 德建身心療法入門
4:00-5:30 練功
5:30-6:15 小休
6:15-7:15 晚餐
7:15-8:15 禪與身心健康
8:15-9:00 練功
六月九日(星期六)
7:00-8:30 練功
8:30-9:30 早餐
9:30-11:30 少林禪武醫的飲食理念
11:30-1:00 練功
1:00-2:30 午餐
2:30-4:30 科研實證
4:30-5:30 練功
5:30-6:15 小休
6:15-7:15 晚餐
7:15-8:15 自我認識
8:15-9:00 練功
六月十日(星期日)
7:00-8:30 練功
8:30-9:30 早餐
9:30-11:00 自我改善
11:00-12:00 練功
12:00-1:00 感悟
1:00-2:30 午餐
2:30-3:30 問與答
3:30-4:00 預備出營
4:00 離營
參加者經過了三天禪修生活後有深切的體會,並分享了他們的感悟。
閱讀參加者感悟



親子禪武一日營
親情是天下美好的事,有父母,有子女,不是必然的,是一種福氣。但人們有時因為生活繁忙很容易遺忘了這份珍貴的福份。為使人多珍惜這福份,並學習如何與家人以心溝通,陳瑞燕教授於2012年3月18日在南蓮園池香海軒舉辨了《親子禪武一日營》。
當天,有二十個家庭參與。參加者年齡由五歲至七十多歲,大家都放下心中的煩惱,默默地聆聽陳教授分享以禪學為本,並柔合了西方心理學與中國聖賢哲理的親子方式。使大家對“望子成龍”產生了另一層面的體會。
同時,大家一起學習一些少林基本內養功,希望藉此幫助學童及成年人平靜情緒、減輕壓力及提昇學習及工作能力。

每個家庭輕鬆愉快地練功


可愛的孩子們自然自在的坐在陳教授身旁聽她講課
孩子們寫出感謝父母的心裏話
《少林功,十分鐘,
減壓力,腦輕鬆》講座
陳瑞燕教授與香港著名音樂人──趙增熹先生於2011年11月2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少林功,十分鐘,減壓力,腦輕鬆》的講座。少林內養功,是當代少林寺禪武醫傳人德建禪師傳授的一套功法。此功法傳統上是少林寺南園教不外傳的武學,目的是練心、練意、練氣。陳教授近年將此功法應用於臨床治療, 及進行了一連串的科學研究。現在已有科研數據指出此功法有助減輕壓力, 改善睡眠、腸道消化、記憶力及集中力。只需每日練習十分鐘便可以改善情緒及工作效率,適合生活忙碌的都市人。
講座當天,二百多個座位,坐無虛席。陳瑞燕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向大眾講解了少林內養功的歷史,以及佛法和內養功法的生活化應用,從而提昇心理健康、生活質素及工作效率。趙增熹先生亦分享了他學習此功法的感悟及經驗。陳教授與趙先生亦即席示範了一些基本的內養功法,包括自然丹田呼吸法、沐鼻法及鬆肩式。

陳瑞燕與趙增熹講解及分享練習少林內養功的心法及經驗

全場座無虛席,二百多名觀眾靜心聆聽

陳瑞燕與趙增熹講解及示範自然丹田呼吸法
德建禪師訪港公開講座
少林禪武醫
德建禪師於2011年7月30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向近千名有緣人講解少林禪武醫文化的精髓。在場人士在莊嚴恬靜的氣氛當中,有緣得聞德建禪師解說少林禪武醫這慧命相修的佛教法門,並感悟如何透過修養心性,改善飲食,鍛練少林內養功等方法來使人離苦得樂。
德建禪師開示摘要:
現今很多人都過著富裕的物質生活。雖然物質豐裕,但人類的身體健康及心理質素越來越差。失眠、便秘、腰骨痛、頸痛、憂愁,都是很多人每天面對的問題。高血壓、心臟病、憂鬱病、癌症的患病率更是越來越嚴重。人類文明帶來物質的享受,同時帶來身心的痛苦。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就是佛法的主旨。佛法是幫助人類離苦得樂的方法,而少林禪武醫是讓人離苦得樂的一個佛教法門。
人類很多的煩惱都是因為心境不平衡,人有心魔的原因離不開“貪、嗔、癡”。以貪欲、憤怒及癡迷面對事情是不快樂的源頭。所以,修禪即是修心。《金剛經》有一句說話:“云何降伏其心。”這是修禪的一個主旨,就是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境。人類的思想及心情就如一隻野猿猴,難以控制,沒有修行的人,心理狀況會因著外界事情的變化而轉變,好事發生便高興,壞事發生便憤怒憂愁。心境全不受自己控制,所以很痛苦。
佛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禪也很簡單,去除妄想心、執著心、憤怒心;知足、包容、慈悲、放下都是佛門道理。這些道理很多人都聽過,都知道,但是做不到。有很多人活在痛苦當中,不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做,而是做不到。學生們都知道要努力讀書,卻為貪玩而荒廢學業,商人都知道要誠實知足,但做生意時卻總想儘量賺多些利潤。大家都知道要心平氣和,但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生氣發怒。
禪宗的一個主旨是“降伏其心”,而少林禪武醫就是一個降伏其心的禪宗法門。練習少林功夫,不是為了練四肢肌肉,而是練心、練意,練習控制自己的心不為外界的事情太影響自己的心境,而且控制自己內在胡亂的心念思想。少林禪武醫的方法,例如自然丹田呼吸法、虛樁、鬆肩式等等都是練心練意的方法。
少林禪武醫是慧命相修的法門,修行者明心見性,獲得心性的自在;亦可以強身健體,提升身心質素。少林禪武醫的功法,一方面是建基於佛法,而另一方面是融合中國醫學理念。“禪機即氣機”是少林禪武醫的重要內涵。氣機暢順,人自然心境自在,身體健康。
少林內養功有別於一般靜坐方法,因為它包含中醫的學問。內養功亦有別於氣功,因為它是以佛法為基礎。少林內養功例如丹田呼吸法,一方面讓修練者練習心意的控制,另一方面培養體內的元氣。又例如鬆肩式可使頸、腰、背靈活、血氣暢順,都對心性及身體有莫大好處。
少林禪武醫對佛門弟子而言,是修行的方法。對大眾而言,是身心健康的方法。它是沒有宗教、民族、國家界限的生活方式,使人類離苦得樂的方法。少林禪武醫傳統上在少林寺南院內是不外傳的法門,是上乘的少林曹洞宗禪修方法。佛祖慈悲,今日因緣成熟,有緣大眾得聞此,上根之人聽後會起觀喜心而依隨,必生智慧解脫困苦。


鬆肩式是德建禪師依據少林易筋經的精髓而編製為適合都市人鍛鍊的功法。當日有緣人與禪師一起練習。


鬆肩式做法:
初階: 雙手放於頸和肩膊中間,再用膊頭慢慢搖動。
中階: 當熟習後,雙手放於頸和肩膊中間時頸向前垂低;膊頭慢慢向後搖動時,頸隨之慢慢向上昂。
高階: 膊頭慢慢向後搖動時,頸隨之慢慢向上昂,腰微微傾前,脚後跟自然提起。
少林禪武醫講座系列 --
從《六祖壇經》到少林禪武醫
少林禪武醫是修禪的法門之一,以武修禪,以醫弘法。學習少林禪武醫的人士以佛理為做人的原則,以少林武學為修行的方法,從而改善身心。陳瑞燕教授於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一連八課的 "從《六祖壇經》到少林禪武醫" 講座中,深入淺出地以壇經的教理來解讀少林禪武醫的修行方法,讓近百名有志自我精進的人士感悟佛理及少林禪武醫的內涵,從而改善身心健康及提昇智慧。
以下是相關講座投影:
德建身心療法三天靜修營(2010/4/30-5/2)
舉辦日期:
2010年4月30至5月2日 (星期五至日)
舉辦地點:
嘉道理研究所石崗中心
活動內容回顧:
約三十名參加者於四月三十日正午在嘉道理研究所集合。陳瑞燕教授向參加者簡述了三天靜修營的流程,希望各參加者能在這三天的靜修中讓身與心都得到充份的休息,並掌握德建身心療法的基本理念及方法,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於日後逐步的自我精進。部份參加者亦分享了他們入營的期望。以下是三天靜修營的活動流程:
第一天(30/4)
12:00 集合
12:15-1:00 互相認識,簡介活動內容
1:00-2:30 午餐
2:30-4:00 "德建身心療法入門"講座
4:00-5:30 練功
5:30-6:15 小休
6:15-7:15 晚餐
7:15-8:15 "少林禪武醫入門"講座
8:15-9:00 練功
第二天(1/5)
7:00-8:30 練功
8:30-9:30 早餐
9:30-11:30 "禪修與身心健康"講座
11:30-1:00 練功
1:00-2:30 午餐
2:30-4:30 "少林禪武醫的飲食理念"講座
4:30-5:30 練功
5:30-6:15 小休
6:15-7:15 晚餐
7:15-8:15 認識行意禪
8:15-9:00 練功
第三天(2/5)
7:00-8:30 練功
8:30-9:30 早餐
9:30-11:00 "離苦得樂"講座
11:00-12:00 練功
12:00-1:00 感悟/問與答
1:00-2:30 午餐
2:30-3:30 行住坐卧皆練功
3:30-4:00 預備出營
4:00 離營




閱讀參加者感悟
中國大學生輔助計劃
我們於2009年6月下旬資助了河南科技大學之十名品學兼優但經濟有困難的大學一年級生的一年學費。他們的家庭總收入大部份都只有約三千元,縱然生活艱苦,他們仍能堅毅不屈的努力讀書,考上大學。這批資助金額是來自一群善心的香港人。他們有緣參加於香港舉行的三天禪修營,自身受惠,並每人捐助一千五百元以支助一位大學生之半年經費,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渡人自渡, 助己助人”正是本基金會的一項宗旨。
除了助學計劃外,我們亦於網站設立 "學青明燈",提供可讓大學生自我提昇的有用資料。 基金會計劃日後舉辦相關培訓課程予大學生,教授禪武醫的方法以提昇心理及身心健康。


我們於2010年3月在北京大學成立了"北京大學純蓮助學金",目的是為資助品學兼優但經濟有困難的大學生,以減輕他們應付學業的經濟負擔。
三天禪修營(2009/4/17-19)
舉辦日期:
2009年4月17至19日 (星期五至日)
舉辦地點:
嘉道理研究所石崗中心
活動內容回顧:
二十多名參加者於四月十七日正午在嘉道理研究所集合,經一輪的互相認識及逐一訴說入營的期望後,便開始了三天的禪修活動。各項活動內容略述如下:
德建身心療法的詳釋
在參加者對德建身心療法已有基本認識的基礎上,陳瑞燕教授更詳細的講述德建身心療法乃建基於少林禪武醫文化的一種治療方法。當中提及了療法中的四大元素──修禪、飲食、內養功及通竅,是如何的互相緊扣和互相影響,以及這獨特的理念跟其他療法的不同處。特別強調了修禪的重要性,萬法唯心造及明因果與身心健康的關係。
內養功介紹
陳教授簡述了內養功的發展背景,並詳盡地解釋了練習內養功的目的是為通竅,使血氣暢順,增強對自身自性的感悟,提升個人意志及自我控制能力,使身心健康得以改善。
放下貪嗔癡,心理治療的模式
陳教授詳述了貪嗔癡是損害人身心健康的三毒,並闡明禪學就是心理學的道理,就是通過感悟身體及心理的變化,自貪嗔癡的影響中覺悟,以及對抗貪嗔癡的方法就是修心性、正品德及慈悲行。陳教授亦一再強調貪嗔癡的定義是靠個人的感悟來定,是沒有對與錯,惟有明心見性,在明白因果的基礎上,認清自己的取向,甘願承受選擇背後的果,就能活得自然自在。
練習內養功及個別指導
每天參加者都分別於早午晚三個時段,一起練習內養功30至60分鐘。他們先後學習了鬆肩式、虛樁、自然及自為丹田呼吸法、沐鼻法、順氣式、調氣式及摸魚式。在陳教授的個別指導下,並精要地說出各功法的要點,讓參加者更能多一點認識及掌握正確的做法,進一步明白修禪、飲食及通竅與內養功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禪武醫的飲食理念
陳教授細說了禪武醫修行法的飲食理念對修行者於禪修及練武的過程有何影響。主要建議忌吃一些昏神志及會產生炎毒的食物,多吃新鮮及合時令的蔬果。這飲食模式是基於明白因果(就是吃不當食物對身體及思想的損害),自然而然作出的選擇。陳教授亦重申這飲食理念是從不強迫人戒口,而只著重命由己造,因果自負的道理,一切決擇皆是個人的取向。
小組討論---貪、嗔、癡
參加者被分成兩組分別討論貪、嗔、癡三毒如何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透過真誠的剖白,各組員都對自我的貪嗔癡及其如何使身體及心理狀況產生變化,表達了不同程度的感悟,和覺悟後的自我改善。他們亦明白到人的心是貪嗔癡的源頭,並了解到“覺悟貪嗔癡是精進的先驅”這道理。
感悟
這一環節是另一項體驗式的活動,參加者嘗試用心品嚐四種不同的茶,並靜心感受每種茶在鼻(嗅覺),口,舌,喉,胃,腸中的感覺。目的是讓參加者學習於日常飲食中,多感受身體,特別是較易被忽略的肚腹部位的反應,以致能更有智慧地‘聆聽’身體的訊息來分辨那些食物對身體有益處,而不是盲目地聽從別人的意見或光注重口舌之感來判辨食物。
行意禪的詳釋
參加者在閱畢<少林禪武醫正論篇>中的“行意禪的實踐”後,發表了他們對行意禪的理解。陳教授繼而道出了行意禪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以“渡人先自渡”為主旨,就是因應自己的智慧及條件來面對每天的事情,不斷地精進自己,從而活得更自然自在。
行住坐卧皆練功
在三天的禪修營中,陳教授親自展現了如何把傳統少林內養功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參加者共同體驗行住坐卧皆練功的做法。包括如何行得自然,並於飯後作庭園踱步以助消化;如何坐得舒適,使血氣暢順;如何早上起來練習摸魚式使腰背筋骨舒展;如何善用上班、下班坐車的時間來練習虛椿及丹田呼吸等功法。
總結+問與答
最後於總結時,各組員分享了他們在禪修營的得著,當中有些組員不但知識的層面增長了,而且還感受到智慧的提昇,經歷了個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的改善。
閱讀參加者感悟



第一屆「德建身心療法」
工作坊
舉辦日期:
2008年4月11日至5月2日 (逢星期五)
舉辦地點: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活動內容回顧:
學員通過四堂工作坊,對德建身心療法®中的修禪、內養功、飲食及通竅四大元素有進一步的認識,並嘗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導師於課堂中教授及與學員一起練習基本內養功法,並討論和互相分享修禪、練功、飲食調節的經驗和感悟。
學員感受:
非常感恩!當我遍尋中醫、針灸去處理我的病痛,例如:咽喉乾、大便困擾等,想不到這個工作坊竟然幫到我的身體病徵改善了。
有慢性病的人又可有一個新療法的幫忙。可喜!感恩!
學懂一些功法,保護自己之身體健康。漸漸明白精進、努力、慈悲、自然、惜福、隨緣各項之因果互惠。
情緒平靜了很多,心情比以前較為輕鬆、自然。把我的弱點大為改善,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總的來說,我從未想過這次學習過程對我的心性、慈悲的感悟有那麼大的改進!
焦慮情緒改善,戒了吸煙的習慣。
開始學習自我反思,加強自律性。
練習虛樁功效可比打坐,只是數分鐘已令人平和下來;沐鼻法簡單,但能舒緩身心,打開毛孔,使身心舒暢;自為呼吸和自然呼吸令頭腦清醒。學到的方法簡單、易學、有效。
對德建身心療法®認識加深,練功之餘,修禪也很重要,每天在進度手冊寫下自己修禪的記錄幫助很大,給機會每天晚上回顧每天的經歷和感覺,提醒自己每天的課題。
修禪能令我們從生活中得到領悟。能夠幫助我們輕鬆的方法。

《少林禪武醫的臨床应用》
講座
舉辦日期: 2008年2月23日
舉辦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場), 醫院管理局大樓(第二場)
活動內容回顧:
現代人心理或身體有毛病,很多時希望找一位神醫,或是依靠什麼靈丹妙藥來治病,很少會想到人會有能力調整自己的心理及身體狀況,來改善健康。德建禪師與陳瑞燕教授在兩場《少林禪武醫的臨床應用》講座中,通過解說以少林禪武醫為發展基礎的德建身心療法之四大元素(修禪、飲食、內養功及通竅),讓觀眾明白病人心生,命由己造兩大健康之道。
德建禪師精闢的道出“修行參禪跟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身隨心變,身體的一切變化都跟心有關。禪就在心裏,禪是美好的,它可以調整人的身心。(摘自《和諧身心:德建禪師談少林禪武醫》一書)”。他亦示範及與大眾一同練習少林基本內養功,包括虛樁,自然丹田呼吸法,自為丹田呼吸法,及鬆肩式。但在練功的同時,他亦提醒觀眾要配合適當飲食,減少盡食易生炎的食物,能更有效地改善健康。最後,基於禪醫的一個重要理念“通則不病,不通則病”,德建禪師亦向觀眾教授了時刻可練習的一種通竅方法 --- 沐鼻法。
《科學家走近少林隱僧》講座
舉辦日期: 2008年2月17日
舉辦地點: 香港理工大學
活動內容回顧:
少林寺僧人釋德建禪師在嵩山三皇寨隱居十多年,潛心修練少林禪武醫學,後因機緣巧合遇上了腦科學家陳瑞燕教授。在講座中,德建禪師分享了他遵其師命隱居山上,從參禪,練武,贈醫施藥的經驗中,理解少林禪武醫的精髓。同時,德建禪師闡述了少林禪宗的特色,其修禪的方法,少林禪武跟武術之別,及禪醫理念對維持人類健康的看法。他亦從簡單的坐與站中,引導大家如何坐得正確,站得健康。傳統的少林禪武醫學對改善人身心健康的裨益,是集結自歷代高僧對自身的感悟及過百年的臨床經驗。陳教授作嘗試從客觀的科學角度,分享了初步的科研數據,以探討這門學問對提昇人類大腦功能及心理健康的效用。

《少林禪武醫》講座
舉辦日期:
2008年2月15日
舉辦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
活動內容回顧:
釋德建禪師應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邀請為洽蕙藝文訪問學人,為該學院的教職員及學生介紹傳承1500多年的少林禪武醫文化,詳述了禪修,禪武與禪醫三者的獨特性及相互影響,並講解少林禪武醫文化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作為改善心理質素及身體健康的身心療法。德建禪師亦即場演練了具養生作用的傳統少林功夫。
席上的教職員及學生對德建禪師的講解十分感興趣,不少人在講座尾聲提問。以下摘自《和諧身心:德建禪師談少林禪武醫》一書中幾道值得思想的問題:
1. 從佛教的原始教義來講的話,佛教是無神論的,不會有一個單一的神在主掌。基督教強調是一定會有一個上帝的,您覺得該如何去看待這個現象,是否會有點衝突呢?
德建禪師答: 教,它是教育人的,一個人有一個信仰,那是神聖的。關於什麼教,那不重要。所有的教都是向善的,都是教育人的。它都是講平等,和諧共處 …… 教都在心裏,其實人活在世間,主要就是要正品德、修心性,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2. 怎樣才能使心境澄明……做不到如此,障礙在什麼地方?
德建禪師答: 障礙主要來自於人的心,你要去除心魔。心魔是什麼?就是一些不符合理念的想法和做法。比方說人過去說錯的話,做錯的事,現在要通過修行來改變它。怎麼改變?有一位祖師說過,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首先要明白自己,要瞭解自己……人活世間,障礙主要就是三毒。三毒,第一就是貪,貪心。不該貪的不要貪,心就會靜。嗔,就是憎恨心,妒忌心。你自己做不到,別人做到,你去妒忌他,這樣也是障礙。癡,就是癡心妄想。你做不到事情,明明知道做不到,你要去妄想做到……如果每個人遠離貪嗔癡三毒,自淨其意,自己淨化自己,不需要別人來約束。
3. 在剛才聽您的演講當中,好像有一個理念,就是通過身體的修行,來達到心靈的淨化。我想具體問一下,就是在做具體的修行,比如說練武,諸如此類的事情,怎樣能夠同時對心靈有淨化的作用呢?
德建禪師答: 練武是強身健體,生命在於運動。通過身體的代謝迴圈,可以加大氣血的充足,氣足生血,血足生氣。氣血足,人的身體健康。如果你身體有障礙,心情也不會高興。你這裏痛,那裏不舒服。身體健康了,你心情就好。但是你心裏邊沒有魔念雜念,那身體也會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