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德建身心療法的基礎理念:

四環緊扣,缺一不可

少林醫學是一門很獨特的學問。此門醫學是結合中國傳統醫理,再融入佛理中的生命觀念,道學中的養生觀念及中國的傳統武學。是對改善身體、心理及智慧的一門很有用的學問。少林寺,傳統上是一所禪院,而習武和學醫是少林僧人的修行方法,這個傳統已有千多年的歷史,被稱為「禪武醫學」。

德建身心療法--四環緊扣

少林襌武醫是中國禪宗修行的一種方法,也是本療法的思想根源;《德建身心療法》抽取少林禪武醫內一些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理念及方法,以現代的思想模式表達並淡化宗教色彩,使此療法能夠無界限地讓不同背景的人士應用。

​​

「病由心生」。德建師父常常說「沒有內傷,哪有外感!」。人有七情,喜、怒、哀、樂、悲、恐、驚。所有情緒、情欲都是來自心。若心有病,身體便會容易患病。如果心境平靜愉快,即使遇到天氣變化或細菌也不容易患病。因此,這套身心治療法是根據少林醫學基礎發展而來,主要講求心性清靜和氣的暢順,以禪宗為主,以佛教道理為本,去幫助他人修養心性,改善身體及心理健康。

​​

學習少林禪武醫學時,理解到身體內「氣」運行的重要,明白「禪機即氣機」的道理,不懂氣機就不能瞭解禪機,所以這套療法非常注重心性培養和身體氣機的鍛煉。療法主要由四個元素組成,第一是禪修,禪修包括修正自己的心境、思想及行為;第二是學習少林內養功,從鍛煉自己氣機而達到身體健康。人的身體氣機暢順,身體疾病自然消除,心境也比較平靜和諧。內養功注重培養個人自我控制能力。一個人若能控制自己,掌握自己,心境自然愉快、舒暢,疾病自然減少;第三是通竅,少林襌武醫的一個主要理念是「通則不病」,許多小毛病都始於竅不通,如果再不理會,疾病便會慢慢養成。依著這原理,治療注重通竅,用導引、呼吸、靜觀、中藥等以暢通人體的竅門;第四是飲食療法,飲食療法是德建身心療法的關鍵,因為許多疾病都是因為我們食得不健康,飲食不健康就好像不斷將有害的物質加諸身體而毒害自己,所以健康飲食非常重要。

​​

總括而言,德建身心療法是一套以佛學為基礎,並結合禪修、少林內養功和獨特的飲食以提升身心健康的方法。

德建身心療法--四環緊扣

德建身心療法的特色

本療法是基於少林寺南院永化堂傳下來的禪武醫學所發展出來,既保存傳統,卻不拘泥於傳統,而是將傳統的智慧現代化,融合現代心理學、生活科學及醫學的觀點編製而成。為了方便交流和避免誤會,我將此療法名為「德建身心療法」,它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 本療法以修禪、內養功、飲食、通竅四個元素組成,相輔相成,四環緊扣,缺一不可,各元素輔助其他元素以達致對人的身體及心理作出全面的改善。現今的心理治療方法多是單一的從思想上改正,沒有配合飲食及內養功的手法來自我改善,所以對病者或許不能有全面的幫助。我臨床二十多年,常常有病人告訴我知道自己的問題,也很努力去改善,但總覺得有心去改善,卻沒有能力去實行。我還記得有一位患有抑鬱病的人,她終日感到不開心,很希望自己能愉快,但常常感到疲倦,沒有能力去完成我提議她應做的方法,因此更加痛苦。這是十多年前的一個病例,是一個失敗的個案。當時我還沒有接觸少林禪武醫,沒有用改善飲食以輔助心理治療的概念,治療了幾次她便沒有再回來。相反,我現在用飲食指引來幫助求醫的病患者,效果大致比單一施行心理治療來得有效,再配合教導病人內養功法,如病者能配合,一般都有滿意的效果。

 

(二) 德建身心療法建基於中國的禪修思想,而禪學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禪學融合了佛教慈悲施予的精神,道學養生的修練及儒家文化對社會、家庭和睦的觀念。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源,並且潛意識地反映人的行為及觀念,治療方法必須注重一個民族本身的文化。現在中國大多的治療方法都是搬用西方的療法,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因為西方的根本文化是一種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文化。例如,一個年青人十多歲便離開家庭自己生活,他們也沒有回饋父母的觀念,西方文化沒有提倡要照顧年長的雙親,這些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有很大分歧。所以,西方的療法主要圍繞個人自我分析,自我了解,如何為自己達成願望,當中很少關注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這觀點跟中國和諧社會觀念(collectivism)有很大分別。所以,與中國的文化相融合的身心治療,也許在治療上及對社會發展會帶來正面影響。

 

(三) 德建身心療法的主導思想是引導個人明心見性,從感悟、練功、反思中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且強調培養平和的心境,在什麼地方,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心平氣和。這是一般西方治療不重視的,卻是德建身心療法的主旨。此外,療法主張培養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和睦;以慈悲的心,包容地對待身邊的人。這一點也是一般療法不注重的。還有,正確的品德也是療法的主導思想。西方的療法甚少注重品德,因為西方的文化強調「自由」,所以不提倡道德,認為個人喜歡怎樣都可以才是自由。道德對很多西方人來說是枷鎖,誤以為是無自由的生活方式。本人從二十多年臨床的經驗中卻領悟到很多病人的問題源自「不知所措」,他們生活沒有指標,沒有方向,所以心理上感到不實在,沒有信心。所以,德建身心療法從佛學基礎上列出強調正品德的指引,這些不是規範人的律例,而是在不知所措的心理情況下的依據。

 

(四) 德建身心療法強調飲食的調整,提倡自然素食。雖然現在也有很多素食的觀念,特別是西方科學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素食對健康的重要性,德建身心療法的素食指引有其獨特之處:素食療法以進食五穀、雜糧、蔬菜、果仁、豆類、菌類、水果為主,忌食肉、海鮮及蛋類。一些西方素食認為海鮮類食物都是素食,本療法不主張進食海鮮;一些佛教素食可以進食蛋類,本療法也不贊成進食蛋類。另外,本療法強調天然食物,不鼓勵精製食物,例如市面上有很多素魚、素雞之類的素食產品也不鼓勵進食。還有,盡可能不進食蔥、蒜、香菜、韮、菜心等葷菜。這些蔬菜類於西方的素食觀念是可取的食物,但本療法強調避免進食這些食物。並且,不宜進食辛辣,例如薑、芥類、辣椒、胡椒。有很多人對不食薑的說法感懷疑,我經常被問到薑不是驅寒的嗎?有人說冬天女士飲紅糖薑水很好,感冒時飲薑茶也很好。此療法的中心思想是當一個人有病的時候,身體內有痰、炎、毒的時候,不宜進食薑及其他辛辣的食物,健康的人可以適量進食。

 

(五) 本療法的一個獨特觀念是「通竅」。這是西方療法從沒有提出的觀念,禪武醫的文化強調禪機即氣機,所以對氣的暢通十分重視,從而發展出各種通竅的思想指引及方法。這都是千百年來歷代少林寺高僧從修行練功中感悟身體的運作與氣機的關係所發展出來的獨特方法。「竅」是人體的開口,人身體內的機能與身體外界的接觸點。當中「鼻子」就是一個主要的竅門,因為我們一呼一吸,體內的氣由一呼出了身體,而環繞四週的空氣由一吸進入我們的身體。因此,我們不自覺地每天都與環境和自然互相交流,當大家都處於同一個環境下,我呼出的一口氣,或是你吸入的一口氣;你呼出的一口氣,又或是我吸入的一口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還有這一個如此微妙的方法。所以,領悟及掌握呼吸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交流的主要課題。

【德建身心療法】

 

此療法由四個元素組成,四環緊扣,缺一不可,是一項全人的療法。修禪是指修養個人的心境及品德;內養功的原理是藉著修練少林的禪武以提昇個人的心理及身體健康;飲食的概念是盡量減少進食對身體有害的食物; 通竅的觀點是指保持身體的各個竅門(包括鼻、耳、大腸等)暢通。

​德建身心療法的特色

「德建」兩字的含意

「德建」是一個相關詞,有兩個意義,都代表本療法的兩個內涵和精髓。「德建」二字的第一個解釋是:「德」者「品德」,「建」者「建基」,意思是這個療法是建基於正確品德的修養。現今的醫學以「治病」為主流,對「醫德」、「醫者父母心」的觀念淡化。所以一般的思想就是「對症下藥」,病人有感冒,便給感冒藥;病者患癌,便提供治癌的手段,很少考慮病人的心理,病者的生活質素,病者家庭的關懷等,是「治病非治人」。本療法從「品德」上提倡兩個觀點:第一是「治人非治病」。除了幫助病者改善身體健康,也注重改善心理、思想、人格的質素,從禪修的基礎上幫助病者培養正確的觀念及行為。我們認為正確的品德是改善身心健康的關鍵。第二點是「度人先自度」。現今以西方觀念培養的心理醫生、心理學家或心理諮詢師都主要是「方法為本」的學習,學生學了不同的心理理論、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認知治療、家庭治療等,卻不注重做人的品格、思想的培養。我十多年來教導了不少臨床心理學家,但都感慨當中有些學生本身也有心理障礙,不能快快樂樂過活,然而,他們卻每天用不同的手法去幫助別人。這是西方主流培訓的思想。本治療提倡以禪學的思想培養醫護人員,使他們建立健康的心態,包括慈悲、關懷、自在、包容、少貪、少怨、少妄想。首先自己要能愉快健康地生活才可以幫助別人愉快健康地生活。

 

有一次,一位跟隨我多年的學生問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她說:「陳教授,我跟隨你多年,看你治療病人的時候很少說話,有時只是見你微笑,特別是與自閉症的小孩子。我看其他專家做治療時跟著很多守則,很多步驟,但我從沒有看見你手上有任何手冊。但是,這些自閉症的小孩子都很喜歡見到你,每次都叫著要見你,我不明白。你用什麼方法?有沒有守則?」我回答她:「心就是守則,慈悲包容就是守則。只要你自在愉快,接近你的人自然被你感染而自在愉快,這就是方法,先從自己修養開始。」她說:「太難了。」她覺得難,因為學習方法容易,培養心法困難。

 

「德建」兩字的另一個含意是本療法是傳續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學的文化而發展出來。少林寺的傳承,是以嚴格的師徒制度,譜系是以福裕禪師的七十字詩排算:「福慧智子覺,了本圓可悟。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清靜真如海,湛寂淳貞素。德行永延恆,妙體常堅固。心朗照幽深,性明監崇祚。衷正善禧禪,謹愨原濟度。雪庭為導師,引汝歸鉉路。」

 

現時少林寺內的輩份已排到「德、行、永、延」,而最高輩份是「德」字輩的僧人。而德建禪師是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第十八代的傳承人,依登封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考證傳承如下:

 

 

 

 

因為德建禪師所傳承的禪武醫學,是歷代高僧佛子修為的精髓結合。所以「德建」兩字代表少林禪武醫文化的傳續及與現代醫學的結合。再者,德建禪師無私地對我傾囊相授少林禪武醫的精髓文化,使我智慧大開,對中國禪學文化及少林傳統修練方法有了確實及精進的了解。沒有師父的口傳身授,我不可能編著出《德建身心療法》。所以,飲水思源,我把本療法命名為德建身心療法。

 

 

 

 

 

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傳承

 

正道 → 圓會 → 通理 → 行海 → 超然 → 同禧 → 玄貴 → 祖雙 → 清泰 → 靜典 → 真傳 → 如祥 → 海發 → 湛謨 → 寂勤 → 吳山林 → 張慶賀 → 德建

德建身心療法的來源

 

少林寺禪武醫學

 

心理學                                       德建身心療法

​科學

德建身心療法是建基於中國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的修行方法,配合現代科學及心理學,而發展出來的身心療法。少林寺永化堂始創於明代,由無言正道,少林寺第二十六代住持創立,到現在已傳至第十八代,少林寺高僧—德建禪師,為當代少林寺禪武醫的傳承人。

「德建」兩字的含意

禪武醫的療效史記

無言正道(1547-1623年),是明末的少林高僧和欽命的少林寺住持,亦是少林寺永化堂的開山祖師。正道大師,字無言,號雪居,人稱無言道公,他不但佛法精湛,醫術也十分高超。他醫術高超的例子記載於現存嵩山少林寺內的明朝《敕賜嵩山少林禪寺傳法住持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世嗣祖沙門無言道公雪居禪師行實碑紀》及《重修周府庵大殿金裝神像碑記》。

 

汝寧崇藩王的世子患腳病,要依賴拐杖而站。道公帶世子行了七個圈,世子出了一身汗,足患便治癒了。《無言禪師行實碑》如此記載:「汝寧崇藩聞之,亦迎師為說法要,時世子足病,倚杖而立,師乃引之,周行七轉,汗流如注,而足即瘳。」

 

明朝萬曆年間,周王患重病,朝廷太醫束手無策,眼看即將壽命不保,便請道公為周王診治。《無言禪師行實碑》記載:「著聞遐邇傾慕,而汴梁周藩國主聞之,迎師為說保壽之法。師曰:『王位為寶,貨財非寶;心王為寶,玩好非寶。心馳玩好,則心血耗竭,壽何可保?心營貨利,則怨詛叢生,壽何可保?必也息心養神,必也專心念佛。佛壽無量,心壽無量,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久久純熟,自然長壽。』王大開悟,請師為說《藥師十二願》,戒諭諄切,聽者莫不齧指。從是,周藩國主每歲捐祿,兼以士庶檀施,重修佛殿、鐘樓、輪藏二閣,祖師、武聖二殿、法堂、入室二所,退居白衣觀音閣、永化堂一區。」《重修周府庵大殿金裝神像碑記》記載:「釋迦之出而覺世者也,與周藩有宿契,遇於汴城道上,噀法雨,施經讖,得梵唄之妙用,王之沉屙,不藥頃愈。」

 

從以上歷史資料可以知道,道公的醫術是很高明的。 道公一見周王,知道他所患的病非藥材可救,道曰:「王位為寶,貨財非寶,心王為寶,玩好非寶,心馳玩好,則心血耗竭,壽何可保……」周王聽後大悟,請師為說《藥師十二願》戒諭諄切,道公又教授周王一些身心修行之法,周王的病不藥而癒。道公「亦為崇王說《藥師十二願》,更複垂示:『心清則欲寡,欲寡則精足,精足則身安,身安則嗣續,廣衍福祿無窮。』世子唯然受教,尊若嚴師。」之後,周王、崇王均捐祿為少林寺重修佛殿,並出資建了永化堂,以此宏揚禪武醫;道公門下有八位王子,而隨這幾位王子到少林寺的還有太醫、御醫、賢仕才子及武功高強者。這些大德薈萃在少林寺,漸漸形成了少林寺的禪武醫文化及修行方法。少林寺的「禪武醫學」在道公的推演下達到了一個高峰,道公如此高妙醫道,一時轟動朝野。

 

碑文如下:

敕賜嵩山少林禪寺傳法住持曹洞正宗第二十六

世嗣祖沙門無言道公雪居禪師行實碑紀

 

賜進士奉訓大夫禮部祠祭清吏司郎中金簡魯鳳儀撰文;賜進士奉訓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石帆樂元聲書丹;賜進士奉訓大夫吏部稽勳清吏司員外郎德園虞淳熙篆額。

 

自世尊拈花普示大眾,惟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解脫法門,付囑於汝,汝當護持流通,無令斷絕。」於是迦葉、阿難祖祖相傳,心心相印。至達摩大師為東土初祖,即西天二十八祖也,航海而來,自梁涉魏,入於少林。面壁九年,始得二祖慧可大師,傳付衣法。及至六祖,得法者眾,衣不複傳,南嶽、青原其上足也。南嶽出馬祖,而臨濟、溈仰宗之;青原出石頭,而曹洞、雲門、法眼宗之。號為五燈門庭。施設雖各不同,要於發明向上,其致一也。

 

唐宋間,法門龍象充斥名山,五派源流繩繩可考。逮乎元末,風斯微矣!萬松門人雪庭和尚,始葺少林,創立祖規,燈燈相承,得無隕墜,其於靈山付囑,殆無負焉。以其系出曹洞,故以曹洞名宗。所舉唱機緣,五燈並耀,而不必專於曹洞也。其得法門人,雖原系別宗而不容不歸於曹洞也。故稱曰:曹洞正宗今第二十六代傳佛心印住持少林曰無言道禪師,豫章胡氏子,父永太,母楊氏,以嘉靖丁未六月二十八日誕師,四柱俱丁未日者以為貴。比鬢角,見沙門即喜。母曰:「爾願出家為佛弟子耶?」師唯唯。遂投馬祖上藍寺玉峰璘公剃染。寺沙門類誦儒書,能通舉子業,往往遊庠校去。師年十五六,目擊權相分宜父子以賄敗,宮講郭公希顏以諫誅,給事朱某以焚死,嗟歎不已!遂灰心冠冕,雅慕方外,冀得納僧而北面焉。適知休文禪師以禮馬祖,至,師欣欣款留,究問出世之旨,休甚奇之,為字曰「無方」,而勖以詩曰:「仰僅彌高絕等階,品流應必謾相猜;本非色相何方表,幻有形聲詎浪裁;落落無覊超五位,堂堂卓立出三才。慚餘也幸親荊識,擬是神駒再複來。」師蒙開示,造道之志愈堅。後聞休公居南嶽淨瓶崖,發憤趨承,願依朝夕。休曰:「欲明此事,須將宗教葛藤穿過,始得吾同參遜庵昂禪師,今住松樹坪弘演教法,接納雲水,汝可受彼鉗錘,當能裨益汝大有成就。」休遂偕師之松樹坪,囑遜公善導之。執侍三載,誦習宗教諸經,同學無出其右者。遜語休曰:「無方足稱法器,切不可以一知半解入渠胸臆。第令北遊講席,自參自悟,庶有奇特,覆蔭將來時無盡。」禪師說戒於石龍塘,師往受具足戒。恒警師曰:「牛純乎?」師心識之。已旋淨瓶崖,休拈張拙頌勘其履踐,師曰:「真如尚不可為,何頌之與有?」休見其穎利,指往少林參學,複詩勉之曰:「世道如醪飲者多,飲之孰不困沉屙;弊囊安得百年共,舊習終南一旦磨;白壁可輕時分可竸,殘編宜寶物宜和;長途惜我無為贈,半幅遺君謾自哦。」師遂辭南嶽,北走燕都,謁幻休潤禪師於西京。幻公即問:「汝來何為?」師云:「求決大事。」公服其瑰器。未幾,公赴少林法席,乃命師掌書記。以萬曆甲戌秋至,師銳志參宗,無間寒暑,請益入室,孜孜不怠,蓋八年猶一日也。然見地高爽,能發合宜,屢為幻公所稱許。一日升堂,問:「如何是洞上家風?」公曰:「月下三花樹,峰前雙桂枝。」問:「和尚還別有否?」公曰:「惟此一事實,無二亦無三。」師妙契玄旨,即呈偈曰:「雲攢絕頂,月鎖幽崖。石人拊掌,木女舒顏。」公為印可,授之記莂曰:「無言的旨不離言,玄唱玄提妙絕傳。今日單傳親印授,他年雙桂利人天。」始,師字無方,犯二十二世傳法祖諱,幻公為更字曰「無言」。法堂露柱有聯雲:「一燈常不滅,萬法總無言。」故幻公大屬望師而預為之識如此。師既久參,居恒首眾。諸縉紳遊少林者,多喜師清論,如晉川劉公、沖庵顧公、聚所鄒公鹹謂紹祖燈者必師也。師負有重名,更欲博綜教典,為人天眼目。於壬午春北禮五臺,會憨山清公、妙峰燈公二善知識,為慈聖皇太後修建塔院種種莊嚴,師刺血書《普賢行願品》並幻公所傳法偈,納之塔頂,蓋奇遇雲。因聽大千法師講華嚴疏鈔,留九閱月,乃北之燕。遍參千佛,遍融雙寺,寶藏、龍華、瑞庵、廣化、荊川諸尊宿鹹相契,於東嚴法師所聽諸經一周。乙酉,往禮南海,刺血書《法華經》,跪誦之,自朝抵幕,勺水不入口,精虔之至,感大士灌濯六根,於夢有征。比返燕,會大方遷禪師提唱公案,講論諸經,名前剎爭延,歲無虛日。每期必師為首座,助揚法會,會每千眾,清規肅然。

 

庚寅冬,少林提舉筠庵普均、太和洪好暨淨庵焦公等謁,郡邑公文敦請主法席者,眾鹹推師。聘至再,緇素翕然請師出世。恭遇慈聖皇太後遣差薑、陳二公,齎聘齋銀、冬夏紫衣、僧帽、僧履、香燭等,儀師焚香接領,禮部照例轉給欽依紮付,俾住持少林,傳佛心印。諸縉紳素與師遊者,如太宰五臺陸公、對泉李公、內翰綺園焦公、銓部德園虞公、工部石帆樂公各為文以贈,揚權宗乘,足垂不朽。內閣洪陽張公贈之詩曰:「不依一法有何傳,且赴名山結道緣;直指眼前明白事,從今休言妙中玄。」宮諭龍華敖公有「豫章多寶氣,一道燭中天」之句。宮保平泉陸公以書問,曰:「諗承紹臨祖席,提唱宗風,諸方龍象,皈依不二,此一大因緣也。老衰電幻餘生,投閑林壑,無由領略,便間不靳垂示雲雲。」師名重公卿間如此。及發都門,中貴郊送者二三百人,齋供甚盛,僧俗見者以為前此未有也。師感際遇非常,竭力荷擔,一入方丈,誓報佛恩,振廢起頹,迥超格調。學者以贄見,悉卻不內,所有檀施,悉歸常住,而師杖錫布衲灑如也。每升座,靈光獨露,指點端詳,不假思惟,辭旨條暢,攄所心得,人人飽足而去。退恒語人曰:「使遜公當時與我說破,安有今日哉!住持事固繁,迎送有司,調禦僧眾,逆順不齊,均需慈忍師。一切化境,視之曰先師幻公,如是,吾敢不遵師盛德?」

 

著聞遐邇傾慕,而汴梁周藩國主聞之,迎師為說保壽之法。師曰:「王位為寶,貨財非寶;心王為寶,玩好非寶。心馳玩好,則心血耗竭,壽何可保?心營貨利,則怨詛叢生,壽何可保?必也息心養神,必也專心念佛。佛壽無量,心壽無量,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久久純熟,自然長壽。」王大開悟,請師為說《藥師十二願》,戒諭諄切,聽者莫不齧指。從是,周藩國主每歲捐祿,兼以士庶檀施,重修佛殿、鐘樓、輪藏二閣,祖師、武聖二殿、法堂、入室二所,退居白衣觀音閣、永化堂一區。所費檀施,悉委耆舊管事分理,次第落成,名勝梵守剎,煥然一新。眾皆曰:「師乘悲願而來也。」

 

汝寧崇藩聞之,亦迎師為說法要。時世子病足,倚杖而立,師乃引之,周行七轉,汗流如注,而足即瘳。亦為說《藥師十二願》,更複垂示:「心清則欲寡,欲寡則精足,精足則身安,身安則嗣續,廣衍福祿無窮。」世子唯然受教,尊若嚴師。世子即齎祖衣兼捐祿,資助營退居方丈。先是二藩相繼有喪病者未起,自師說法後,貼然無虞。故二藩國主重之,以為真佛弟子,每望少林而遙拜焉。師以親王貴重,諛侫者多,寧伸我法,俾知信向,有趙州不下禪床之致。至庸眾無知,一切包含,不見彼過,故人樂其和易,藹然相親。

 

師終日默契機緣,接引來學而不廢應酬交際,境風觸忤,人所難堪而善用之,以磨煉其性。平生祗知衲僧修行事,而詩文外學謾不經心,南北參研,甘守澹泊,而誦經利養,絕跡不赴。然中心無欲,人天呵護,每有興作,樂助者眾。茲者,營退居白衣觀音堂,頗得善地以居。小師圓鏡等複歸上藍,省師祖守靜、祐公等塔及父母墓,尋南嶽舊遊,禮南華而返,師夢變圓矣。始幻公在病,夢師行李入,方業已屬師,師亦夢,以一千八百人叢林,售成之,又夢金石鐫名,而師次二十六,令一一驗,孰謂祖位無前因,而可謬應者乎?

 

然周藩國主齎祖衣、金帛、齋襯聘師,於丁酉元旦,上堂示眾,拈拂子云:「且道拈花是別同,莫將忙迫當從容;如絲過扣分明處,綿密還吾曹洞宗。自我幻休先師去世十有餘載,虛堂寂寂,鐘鼓沉沉。餘於壬辰季秋來主此席,重翻舊案,複振頹綱,十方請益。即升堂,一眾告香,皆入室,個中若有真風,不妨當堂顯露。」時有僧出:「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意旨如何?」答云:「動容揚古路,不墜悄然機。」又有僧問:「如何是新年頭佛法?」師豎起佛子云:「會麼?」僧云:「不會。」師云:「來年更有新條在,不假重重為指陳。」時有老宿訪師,問曰:「如何是無言?」曰:「四時行焉!」又問:「如何是無言?」曰:「百物生焉。」師機鋒敏捷,襟懷平實,於古德言句一一銷歸自己,於世上風波一一辨驗當人。回光返照,務臻實際,恥談玄妙,以博虛聲。宇內英靈喜歸陶鑄,得法弟子凡四百餘人,今猶孜孜不倦,將來成就尚未可量。法筵特盛,有光前哲,非師宜不及此雲爾。

 

右一日,師謂餘曰:「要參祖師活句,不可與他下注腳。」餘應之曰:「要知祖師活句,原是我注腳。」師呵呵!餘曰:「你又與我下注腳。雖然,主賓有互換之機,我又與師下注腳。」試舉看:「無言非是果無言,說法琅琅震大千;引得明王鹹拱聽,機關熟與趙州先。無言非是不無言,一假靈光自默然;可是動容揚古路,還窺鞭影世尊前。無言非是似無言,向上金針一線穿;記得雲攢絕頂句,依稀時運物生天。無言非是離無言,洞上宗風密密傳;不落有無活句在,肯將祖位自羈牽。」南嶽魯鳳儀曰:「此一大事因緣,自拈花微笑,已標為教外別傳,達摩西來單傳直指,令人立地成佛。此何等法門,可容輕覷,此地固有勝緣,作家紛紛,互相欹唱,呵佛罵祖,各逞胸襟,不過發明本來,無事向上巴鼻,不可名言。而已悟則把手同行,不悟則對面千裏。」謂之曰:「別傳因非虛語。少林為達摩傳心處,雙桂久昌,其識預定,故傳燈規範,惟此獨存。茍非明眼衲僧,焉能勝其任而振起乎?」

 

餘嘗與無言禪師為方外交,見其心行慈和,非累劫修持不至於此。乃胸次獨朗,往往超人意表,間出緒論,恒與古德默契,複所楊公昔遊千佛講筵,亟稱之。今者嗣祖位,為眾說法,每吐所心得,學者多省悟去。至為周崇二藩說戒,即元珪之戒嶽神,不啻過之矣。而師更欲遍曆諸方,然後盤結草庵,獨超物外,佛祖位中羈留不住,其真明曹洞宗者耶!餘居此月餘,稍有入路,喜談無言禪師之美,恨有所未盡也,姑以俟之他日雲爾。

 

時皇明萬曆歲次壬寅孟夏四月佛誕生日立

立石門人性慧等

鐫石匠人:董大本 嶽時學

                                         

註:無言正道實碑少林寺共有三通。第一通立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額刻《無言道禪師碑》,吏部尚書兼武殿大學士王錫爵撰文,翰林院編修董其昌書丹,奉政大夫俞汝為篆額。碑文內容與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董其昌所撰大體相同,故不再著錄。此次著錄的《無言禪師行實碑》是記述無言正道生平最長的一篇碑文,洋洋三千餘言。該文記述道公在萬曆三十年(1602年)之前的事跡頗為詳盡,尤其為周王講保壽之法,與人談禪說法、為世子醫病的記載,甚為珍稀。

重修周府庵大殿金裝神像碑記

 

邑癸卯正科舉人、候選知縣劉甡沐手拜撰,偃邑庠生王輔敬書。

 

盛衰之數,雖關氣運,豈不視乎人事哉!當其盛也,必有人焉,創未有之規。成巍煥之觀;及其衰也,必有人焉,肆暴殄之舉,隳已成之模。而其轉衰為盛,尤特有人焉。整頓葺理於其間,使剝者複,否者泰,而後踵事增華,基雖因乎舊,而功實倍乎創,凡事皆然。即佛寺之興廢,亦豈有異哉!

 

少林南偏,舊有周府庵,寺僧所謂南退居也。考居之源委,肇自勝國有明。當明之時,佛教播宣,宗室周藩,素癭癱患。寺有務緣上人,釋迦之出而覺世者也,與周藩有宿契,遇於汴城道上,噀法雨,施經讖,得梵唄之妙用,王之沉屙,不藥頃愈。因弘發善願,出內帑之儲,供伊蒲之饌。且辟南岡勝土,建大殿,創精舍,增山門。凡藏經閣、香積廚、金園滿布,成寺南巨觀。而神像則金碧輝煌,榱桷則舟焜豔麗;周圍則牆垣高厚,焚修則地土膏腴。此皆出王府之金錢,不假民間之絲粒者。志曰:「周府庵示不沒周藩之善也。」

 

迨明末季,兵燹猖獗,殿宇悉化煨(灰)燼。其煨(灰)餘之僅存者,則漸就傾圯,而不理數十年來,鳥鼠瓦礫,令人觀之栗然。泚出竟無有過問焉者,此殆氣數之衰,而佛教一大劫也。

 

庵中住持,年逾七十耆臘矣,不忍神之戴日披星,有淒風苦雨之慘也。自計生平所蓄,倉瘐之贏餘者若幹,賣寺木而得價者若幹,鳩工庀材,大殿、山門次第落成,而資遂告匱矣。適有善士薑君與寺僧友契,率善信百餘,建醮庵中,見棟宇雖新,而神之貌有未備,飾有未周者,概然太息。因糾合同社各輸資財,市顏料,佑匠作,前後甫匝,歲而神無不備不周之憾。此雖不及昔之壯麗,而神貌莊嚴,足令慧日常圓,智雷遠震。

 

若薑君者,殆亦與佛結觀歡喜緣,成沙門之盛舉者哉!予故於功竣之日,樂為濡筆,以紀其盛。薑君名懷先,妻黃氏,邑中潁畔人。住持僧名同秀。得並書焉。

 

龍飛雍正七年歲次已酉二月吉旦立

徒鉉省、鉉興、鉉榮、鉉得、鉉保、鉉貴;

孫祖魁、祖問、祖熙、祖倫、祖雙、祖寧、

祖來、祖香、祖朝、祖林、祖杯、祖成;

魯孫清普、清囗;

玄孫淨林

註:碑中稱去開封為周王醫病的為「務緣」。查明萬曆三十年魯風儀撰的《無言道公雪居行實碑記》,「務緣」當是「無言」,即無言正道。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因為,此碑關於歷史方面的內容是永化堂老僧同秀給登封舉人劉甡口述的,然後由劉甡記錄後寫成的。在口述時因「無言」和「務緣」音相同,所以劉即以發音來記錄,故有此誤。而碑文寫成後,老僧同秀沒有審看碑文,或者是同秀不識字,故才會出現此錯誤。再有文中稱明末永化堂兵燹被焚,未言是誰所焚。查《登封縣志》及《中州雜俎》知,明末與少林寺作戰的是登封農民起義者李際遇。他就居於少林寺南的禦寨山,永化堂當是李際遇所焚燒。

禪武醫的療效史記

禪武醫療效的親身感受

文物記載了歷史上有少林高僧以禪武醫學治病,在當代,我有幸也能親身體驗。我初次與德建師父會面,本來是懷著學武的心去拜會此高人,卻不知道他醫術高明。我沒有向師父說及我的身體健康狀況,他已知道我正處於非健康狀態。師父慈悲地請我臥在床上,手放在下腹,觀察自己的呼吸,吸氣的時候,觀察肚的起伏,呼氣時觀察氣從鼻出。我合上眼睛,按著指示做。當時,不知道師父在我身旁做什麼,只感到腹內的大腸鳴叫,咕咕作聲,而且身體有暖感。之後,師父用手指在我胃部按下,當時我感到十分痛楚。師父叫我身邊同行的朋友也按一下感受腹中的硬塊,說腹內有很多積滯,是很多年積聚下來的。師父再在我腹部用指點摩,便叫我好好休息。

 

第二天早上起來,胃及腹部全脹起,好像腹內有很多東西,猶如食了十片麵包後再喝三杯水,脹脹的,但又下不來,十分不好受。我告訴師父情況,他回答說:「我把你體內的食積和氣滯疏通了,使它們可以排出來。」我當時因為太不舒服了,只是無奈地等待所謂積滯的排出。下午時分,肚及腹還是脹滿,仍然不好受。傍晚時分,師父又再用他的手指在我肚腹上方導引,我再次感到腸咕咕地鳴叫,但是肚腹的脹滿還是沒有消失。當晚再依師父的指示,睡前服用中藥。次日,早上起來又服中藥,早餐後排泄了一些。胃部的脹滿消減了,但是下腹仍然脹大,肚內還是有很多東西。師父向我解釋說:「這裏的積滯現在由胃向下轉到腸道了。」

 

再過一天,因為要回香港。早上師父再問有沒有下清,我回答:「沒有。」師父笑道:「教授的毒實在頑強。」師父在我離開之前,再次為我導引。這次的治療,我再沒有第一次胃部劇痛的感覺,只是肚內不斷鳴叫,也是一種如風的感覺。但是下腹還是又脹又滿。告別德建師父回港後,當晚繼續服中藥,腹肚仍然不舒適。次日早上,便十分暢順地下清腸道的所有。身體頓然覺得十分輕鬆,胃、腹、肚也「空」了,沒有先前脹滿的感覺,雖感到身體有點倦意,但十分精神。

 

腸內如風的感覺,氣在體內咕咕鳴叫,脹滿的胃和肚如吹滿氣的波,腸道空無一物的鬆。這就是少林禪武醫絕學!師父的一指禪是不輕易示人,我有幸能親身感受到!之後,我禮拜德建禪師為師,有幸得師父收為入室弟子,於是專心一意地學習少林禪武醫絕學。

禪武醫療效的親身感受

身心醫學的意義

身心醫學是探討人的心理狀況與身體健康相互影響的學問。人類是萬物之靈,我們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分別,是人類有智慧,也有豐富的情感,就是這智慧與情感的交融使人類超越了其他動物而主宰世界,也是由於人的智慧結合情感,我們的智慧比一個超級電腦靈活及多元化。世界上最優越的電腦還不能做到人類一雙眼睛的視覺工作,不是電腦不能分析傳入物件的幾何、面積、深度等等具體資料,而是電腦沒有人類融合情感於視覺的能力。但是所有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因為人類富情感的特性,身體健康也十分受情緒因素影響。例如:當我們感到生氣、憤怒時,可能呼吸不順,有氣喘現象。當我們受到驚嚇,心臟跳動就會加速,血壓升高;當我們感到緊張或過度憂慮時,可能失去食慾或感到腸胃不適。這都是情緒誘發身體疾病的常見例子。這些負面的情緒如果只是偶然發生,身體只會有暫時反應。但是,如果長時間面對這些負面的情緒,身體便會出現疾病。西方的醫學對因情緒誘發的身體疾病給予一個特別的名詞─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而常見與負面情緒有關的疾病有以下例子:

 

循環系統:例如心律不整、心悸、高血壓;呼吸系統:例如氣喘、咳嗽;消化系統:包括便秘、腹瀉、嘔吐;內分泌:代謝系統問題,包括肥胖、暴食症、厭食症;神經系統:例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自律神經失調症;泌尿系統:例如頻尿、遺尿症;骨骼、肌肉系統問題:包括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肌肉疼痛;耳鼻眼喉病:耳鳴、失聲、口吃、眼睛疲勞;婦產病:月經不順、月經異常;牙病:口臭、唾液分泌異常。

 

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況相互影響的理念已在中國醫學上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西方醫學上卻只是近二十年才開始受到注意。但是,雖然中國千年養生學強調精神修養和健康的重要,但主要是哲學上及理論思想的發展。相反,雖然西方身心醫學的發展只有數十年,但注重科學研究,以實証探討問題。所以本章節先討論中國身心醫學的歷史及觀念,再介紹一些西方的科學研究成果,從中西的理論及實証來綜合了解身心療法。

 

 

 

【什麼是身心醫學】

 

心理狀況

 

 

 

身體健康

 

心理狀況與身體健康是互相影響,很多疾病都是與負面情緒有關,包括心臟病、便秘、腹瀉、頭痛、月經不順等等。西方醫學已有研究指出一些執著主觀的人格是較包容及開朗人格容易患癌病。

身心醫學的意義

中國的身心醫學觀

中國醫學對情緒和五臟六腑的關係有很仔細的理論。人的情志─喜、怒、憂、思、恐與人體內的臟腑有密切關係,中國醫學認為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肺在志為憂,脾在志為思,腎在志為恐。所以,情緒過於劇烈就會影響某一個相關的臟腑。《黃帝內經‧素問》已記載「五精所并,精氣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肝則憂,并於脾則畏,并於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即是說如狂喜便會傷心,而神志不寧;悲哀過度會傷肺等等。古代所說的七情或情志都是指現代的心理狀況,人的感情及情緒。因此,古代中國養生學已強調情志對身體健康的重要,而且不同情緒都會引起不同的損傷,是有迹可尋。所以培養平和的心境,莫使有過於劇烈的情緒是預防疾病的一種方法。所以養神養氣,在治療的層面上,則可以因著個人過於激烈的情志而加以輔導控制及減少。例如,一個肺病的患者,可能悲哀過度,可以對病者的悲哀情緒作出適合的輔導及舒解。一個胃病的患者,可能因為思慮過度,可以對病者的過度思慮作出適合的輔導及舒解。

 

中國醫學認為情緒及臟腑的關係是相向性的。除了情緒影響身體外,身體的狀況也會影響情緒。以上一段說明情緒如何影響身體,以下一段《黃帝內經‧靈樞》又再指出身體的狀況如何影響情緒:

 

 

 

 

【黃帝內經‧靈樞】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金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心臟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脤,五藏不安。

 

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

由上述《靈樞》的記載,便可以知道中國醫學對五臟虛實病變如何影響精神情志已有相當理解及很精細的理念。

 

因為中國養生學認為劇烈的情緒會引起五臟六腑不同的損傷,所以十分重視精神修養作為保持身體健康,事業成就及長壽的方法。這方面的記載早於春秋戰國的經典中已有迹可尋。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保持清靜的心境,對世間的事物都看成虛空的,因此便不強求。清心寡欲自然身體健康。老子和莊子,道家的代表者,以清靜為養生的方法。靜是修養的中心思想,而少欲是生活的原則。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提倡清心少欲的方法,使人生活快樂,使國家安定。老子在《道德經》說:「故常無欲以觀奇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這個思想與禪學的唯心理論相同,都是說明影響個人的心境,不是實際事情的本質,而是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事情。「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提倡無為、少欲、無憂無慮的思想養心神。莊子繼老子後,也提倡「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中國的禪學也融合老莊的思想。中國的第一部禪學經典《六祖壇經》記載唐代六祖慧能大師的開示教導,六祖大師所提倡與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六祖壇經‧疑問品》記載一段六祖的教導都是注重修養心性,保持身體健康:「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除了老子外,孔子也十分推崇「修心,修身」。孔子在《大學》中指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孔子把修養個人品格作為成功首要的條件。孔子又再解釋修身的方法:「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正其心」又或養心是中國儒道醫學共同推崇的養生之道。

【中國醫學身心觀念】

 

心     ←→      喜

肺     ←→      悲

肝     ←→      憂

脾     ←→      思

腎     ←→      恐

中國的傳統醫學十分注重身體及情緒的關係。黃帝內經中已提及過份的憂傷使肝臟有問題,過份的恐懼會影響腎的功能,過份的思考傷及脾胃。過度的喜樂傷及心臟。如此類推,生活有很多例証都是與此理論吻合。工作繁重的時間,就會影響食慾及消化。有些心臟病患者便是因為過度興奮而心臟病發。

近年西方醫學開始提倡情緒控制以輔助醫療,但早在東周時期中國醫學已將情緒控制列為主要養生課題。綜觀儒道禪學說都主張人們培養安正的心情,減少欲望為養生的方法。靜心養神以保持健康是中國古代養生的一個重點。因為欲望減少,所以吃什麼都美味,看什麼都心悅,穿什麼都高興,知足寡欲。人的物欲無窮,可以滿足人的欲望的物質是有限的,所以不知足地追求是無止境的苦惱。例如當一個人沒有房屋居住時,便想擁有房子;當有了一間房子的時候,便希望有大一些的房子;當有了大一些的房子,便希望住在好一些的地區。就是無休止的欲望使人日日夜夜忙著賺取金錢,沒有時間享受身邊一切,也使身體疲倦,繼而生病。

中國的身心醫學觀

西方身心醫學的研究

身心合一,是身與心相輔相成的健康概念。幾千年的中國醫學思想近年被西方人重視,而且進行科學研究。西方科研指出大部份的情緒誘發疾病都不是源於遭受到突如其來的事情(例如大災難)。相反,大多數都市疾病如頭痛、高血壓等等都是由於長期處於循環不斷的負面情緒。當我們受到驚嚇或威脅,心臟血管系統的反應最明顯。首先脈搏增強增快、血壓提升,繼而手腳冰冷,因為血液由皮膚集中至內臟。這是身體對恐懼的自然抗衡反應,是人類千年進化的自然生存機能。但是,如果身體每天或經常因負面情緒而產生習慣性的反應,例如每天都生活在焦慮、恐懼、憤怒或失望中,便會影響心血管的健康,引致心律不整、高血壓,甚至心肌梗塞等心臟病。

 

心血管病是現在影響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疾病,每年全世界多達千百萬人死於心血管病,佔總死亡率百分之二十五,是全球最普遍的疾病。而這個全球最嚴重的疾病與負面情緒有很大的關係。美國羅深萬博士用了二十多年時間研究心臟病的可能成因,包括生活習慣如飲食及吸煙,身體狀況如膽固醇及血壓。研究指出壓力與行為是美國中年人心肌梗塞的最關鍵原因,而且A類人格患心臟病的比率是其他類型人格的兩至三倍。A類人格的人有野心、好競爭、急於完成工作、性格急躁。另外,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瑪嘉烈‧金曼(Margaret Kemeny)博士研究情緒與免疫功能的關係,其中一項恐慌、驚訝與免疫功能的研究,於1987年加州大地震後兩至四小時內為受災者抽血,又於一年後再替這班受災者驗血,發現血液內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在地震後大大提高,金曼博士因而推論人的不安情緒會提高免疫功能,但長期的壓力使免疫功能下降。例如,她對愛滋病患者的研究,發現他們的免疫系統會因為同伴死去而減弱。

 

現在的腦科學已指出心境是影響腦部運作的重要因素,進而影響身體健康。人體內的分泌系統包括腦下垂體、腎上腺等,都與情緒有密切關係。腦下垂體是管理全身的各項功能,又分泌不同的荷爾蒙,影響血壓的高低、肌肉的鬆緊、尿液的收放等等。腦下垂體的功能十分重要,它處於頭蓋骨內,大腦下部,被大腦完全包圍於中間。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是為了保護人體,分泌量因而受身體刺激所影響,刺激身體的因素包括病毒入侵、細菌感染、受傷及勞累等等。但是,影響最大的刺激莫過於「負面情緒」。美國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的大偉‧非田(David Felter)醫生研究老人院的長者以至大學的醫科學生,指出「孤獨」是影響他們的免疫功能的一個重要因素。負面情緒令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短期內有助身體抵抗外來壓力,對我們身體有保護作用。可是,如果負面情緒不能減低並且持續,皮質醇便會長期處於過高水平,令免疫系統減少製造各種防衛細胞,使身體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機會。

 

 

心平氣和是良方】

 

心境平靜 → 血氣順暢 → 免疫力提升

 

由於很多疾病都與過度情緒有關係,所以培養平靜的心境有助改善身體健康及心理質素。禪學所注重的是“心”的培養,主旨為修養平靜的心性。所以一般人都可以用禪修的方法減少心理壓力,使心境平和。

西方身心醫學的研究

禪醫與中醫

我的師父,德建禪師曾經說過:「我們將少林醫學稱為禪醫,是因為少林傳統醫學是千百年來,由歷代名僧將實踐中累積起來的行醫原理和主要行醫方法結合禪學理念,而形成一個獨特的醫學分支。」

 

我的師爺,行性禪師亦曾經對禪醫作出以下解釋:「少林禪醫一道,與中華傳統醫學相仿,以血氣學說、經絡學說、藏象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為基礎理論。比如陰陽學術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之間的基礎關係,可以概括為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四個方面。陰陽學說是傳統中醫整體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門和指導思想。它貫穿於中醫藏象、經絡、診斷、治療、藥物等各方面,用於闡明人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等。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即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陰陽失調,出現偏盛偏衰的結果。

 

中草藥四氣: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五味:辛、酸、甘、苦、鹹,亦有陰陽屬性,傳統醫學正是依據中草藥陰陽屬性之不同來糾正人體病變的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醫治疾病的基本法則之一。陰陽學說是中華傳統醫學的獨特理論體制的基礎,亦是禪醫理論體制的基礎。其他如氣血學說、經絡學說、藏象學說、五行學說等,各有體系,又互相牽連,成為一個系統的醫學理論。

 

人體內雖器官與結構複雜繁多,各有其用,但它們並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為政,而是互相制約,互相影響的,相互間有機配合,協調地進行人體生命活動,其中,起著主要作用的是經絡與氣血。」(摘自《少林禪武醫探秘》)

 

從以上兩位禪醫的講解看來,中國禪醫的一些治病理論都是基於中華傳統醫學,而當中以陰陽學說、藏象學說、五行學說、經絡學說、血氣學說形成禪醫基礎,但禪醫亦有不同於中國傳統醫學理念之處,其獨特的地方是雖然它也用草藥為藥方,但主要是以佛法為主藥。僧侶比喻自己為看護、醫生,替眾生看病,僧侶們為眾生看病,是懷著慈悲濟世的精神。所以,禪醫的主要理論體制是來自佛教─即是讓眾生離苦得樂;但是,運用的方法卻超越古印度傳到中土的佛法。就是說禪醫以佛法為藥方,再加以中國傳統治病方法,包括食療、中草藥療、導引及通竅等方法,而形成一個獨特的中國禪醫學問。所以要學習中國禪醫,必須明白中國傳統醫學理念中的藏象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氣血學說及經絡學說。

 

藏象學說:藏象是黃帝內經一個重點思想,「藏象」依《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解釋,藏是指身體內裏的臟腑,象的意思是指表現於外表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種內臟實體,以及內臟與心理活動變化而在外面表現出的各種特徵。藏象學可以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變化、功能及其互相影響的關係。《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曾經記載:「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中國傳統醫學將臟腑分為五臟六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而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五臟六腑不但各有機能,同時也互相協調、互相影響。五臟六腑也有其特定的相對:肝與膽,心與小腸,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六腑中的三焦是元氣及津液的通道,影響臟腑間的連接。

 

 

雖然藏象學說可以用具體的解剖學來理解,五臟即心、肝、脾、肺、腎,而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它有另外一個更深層次的意思及更抽象的解釋,藏象其實不單止涉及五臟六腑,亦包含血氣陰陽、五行神魄等中醫學基礎理論。《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有以下記載:「帝曰:藏象者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亢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所處,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魄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陰。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由以上可見,中國傳統醫術所說的五臟,不單是指身體裏面的五臟,而是有更深層更抽象的意義,就是說,它是指神、魂、魄、意、志等,五類精神狀態。《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曰:「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再曰:「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脈,脈舍神,脾藏營,營舍意,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另外,《黃帝內經‧靈樞‧本藏》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也。」從以上黃帝內經所闡明的理論,我們就明白五臟六腑是藏象解釋的一部分,而藏象學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就是說人的心情、精神活動與臟腑有密切的關係。人的精神情緒對五臟六腑有直接的互相影響,例如憤怒傷肝,悲哀傷肺,過喜傷心,恐懼傷腎,過度思考傷脾等等,這些都是藏象對內臟機能與外在現象關係的描述。

 

另外,傳統中國醫術亦對肉眼看不見的內臟,以及肉眼能看到的外表聯繫上關係,譬如:「心在華為面,心在竅為舌,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意思就是說心的機能是否正常,可以在面部的色澤顯露出來。如果氣血不足,面色就會蒼白無華。心在竅為舌,意思是心的外在連鎖就是舌頭,所以又稱舌為心之苗。一般的理解,舌的功能在於表達語言,在於嚐百味。但是,如果舌面無華,色澤不正常,這是代表心的機能起了異常,血氣運作不順。例如,舌頭如果呈現紫暗色,就是代表陰陽虛損,或者是血脈寒滯。

 

再以肝作為另外一個例子,肝在氣為目,肝主筋,肝主藏血,所以,人如果肝臟有問題,眼睛就會呈現不正常的顏色及外形,如果肝氣不足,兩隻眼睛會乾及枯黃,如果肝氣過熱,雙目就會赤紅。又例如脾臟,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脾在竅為口。指人飲食、口味及食物的運化都與脾有好大關係,脾胃如果正常,胃口就會正常,食欲就會好。脾的竅門是口,如果脾胃正常,口唇色澤就會紅潤,反之,脾胃、運化異常,唇就會淡白乾枯。《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肺者相傳之官,沿節出焉。」即是說肺是氣的根本,是魂的居住之所。肺主要功能是呼吸,將人體內裏濁氣排出體外,將外界環境的新鮮空氣吸入體內,而調節身體的機能,促進正常的新陳代謝。所以,如果肺部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呼吸不利,胸悶咳嗽,鼻塞等等現象。肺的功能表現於皮膚、毛髮;所以,肺臟健康,皮膚就會光澤而滋潤。禪醫的診病方法及內養功練習的理論都和藏象學表裏關係概念有密切關係。

 

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是中國先人用以觀察和解釋自然現象的哲學,陰陽概念淵源悠久,《老子篇》中曾概括地說:「萬物負陽而抱陰。」《易傳》亦提出「一陽一陰之為道」的哲學理論。陰陽學說能夠將宇宙基本的規律簡易表達出來,例如晝夜、熱寒、外內、上下、動靜等等,都說明宇宙有一定的規律,一陰一陽互相依存,互相對衡,互相生滅。中國傳統醫術的一個主要核心就是陰陽,《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使,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從《黃帝內經》這幾句說話來理解,這個治病的「本」就是陰陽,所以說「陰陽」就是中醫的基本概念。中醫的辯證、診斷及養生等等都離不開陰陽,而禪醫的診治、練功、飲食理論也離不開陰陽。例如,中醫的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綱領)亦都是依據陰陽學說的概念。八綱辨證將人身體的疾病分辨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表、熱、實屬陽;裏、寒、虛屬陰。疾病發生的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疾病治療原則亦都是使陰陽平衡。在禪醫的理論當中,調整陰陽,促進陰陽恢復平衡是主要的治病方法。另外,中醫傳統醫學將陰陽用以解釋人體組織的結構,生理功能的運作,人體的外部、上部、背部為陽,內部、下部、腹部為陰。五臟為陽,六腑為陰,各有功能,互相補足,互相抗衡,互相扶持,造成協調平衡的一個系統。少林功夫的鍛練也離不開陰陽,練功以陰陽虛實為要領,內外、上下、前後都相應相隨。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以下的說法:「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所以,《黃帝內經》認為,陰陽存在互相依賴,互相制約,互相消長,互相轉化,從而保持人體陰陽平衡協調。《黃帝內經》中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都是天人合一及陰陽平衡的思想,亦都是指引治療養生的一個中醫傳統概念。在禪醫理論當中,人身體生理變化,病態現象都是血氣不暢順和陰陽不平衡所致。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另一種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五行學說可以說是起源於陰陽,五行以陰陽理論為核心,發展成為表達世界五種物質構成的元素。五行的「五」字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行」的意思是運動變化,意思就是說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不斷變化、運作,相生相剋,構成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五行學說在中醫的理論上佔有很重要的思想指導。首先,五行學說是用以形容人體五臟相配合,例如,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由於五行有相生相剋的特性,在治療疾病方面,便起了指導的作用,例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母」的意思是指生(助)的一方,「子」的意思是指被生(受助)的一方。例如,五行當中相生的規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相剋的規律就是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將五行的相生相剋以及五行與五臟的關係連鎖起來就可以造成一個系統性治療的指引,例如,以五行相生的理念指引治療─木生火,即是說可以用肝藏血來滋養心;火生土,心是火,可以心火溫補脾胃;土生金,即脾胃運化的食物可以抑補肺氣;金生水,即肺氣清肅,津液可以滋潤腎氣;水生木,意思就是說腎所藏的精,可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

 

另外,以五行相剋的理念指引治療─木剋土,即肝的功能可以疏泄脾胃的積滯;土剋水,即胃的運化可以幫助防止腎水過剩;水剋火,即腎陰氣充足可以防止心火過剩;火剋金,即心火陽熱可以抑制肺氣剩;金剋木,即肺氣清降可以制約肝陽上提等等。《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黃帝內經》這幾句說話可以說是概論五行於中醫學上的核心思想,就是說人體五臟必須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相輔相成,而形成一個健全整體。由於任何一個五臟起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五臟六腑有所影響,有所牽連,在治療疾病方面,便不可以只偏看一方,而要兼顧整體五行的變化、五行的運作,方可達致健康治療效果。五行學說亦都是禪醫學說的中心思想,因為認為人體五臟六腑有互相影響克制的關係,所以治病治全人,一個人如果有心臟問題,就不會只治心,而會兼顧其他的內臟機能。一個人有腎問題,就不會只治療腎,亦會考慮五行相生相剋的問題。總括而言,治病當選求一個整體性,互相互動的方法來治療。

禪醫與中醫

少林醫學今用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使全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產階級的人口越來越多,擁有房屋、房車的家庭越來越普遍。但是,經濟迅速發展是有代價的。中國由農業社會漸漸發展為商業社會,人民隨著這個生活轉變,患都市病的機會也大大增加了。這主要是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由從前以粗糧蔬果為主食變為現在以精製食品及速食為主食,所以一般都市人都比較容易患高血壓、高脂肪、糖尿病、頭痛、胃病及消化不良。就算沒有病徵,很多人都有失眠、便秘或身體部位痛楚的問題。這些所謂小毛病,都是大病(例如癌病)的先兆,所以懂得處理身體小毛病是十分重要。而本書所介紹的德建身心療法正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保健方法。如果能推廣,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十分有利,因為若人民整體健康起來,生產力便能大大提升。再者,若能用價廉的方法去改善人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便可減輕社會醫療費用的負擔。

 

中國人的精神及心理問題日益嚴重,這也是都市化的後遺症。根據估計,全國有一千六百萬人患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等,約三千萬年齡十七歲以下少年及兒童因學業壓力而有心理問題。單以廣東省而言,估計有一百二十萬人需要心理治療。於是,隨著市場的需要,五花八門的心理治療方法便產生了,而大多數的心理治療方法是引用西方的模式。依本人多年的臨床經驗,因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有很大分別,所以西方的心理治療方法不一定對中國人有效。相反,中國已有幾千年研究養生的歷史,對人如何培養心境健康有全面及獨到的理論。而近年西方的專家學者都十分注重中國模式的身心療法,並且越來越多科學研究結果證實它們的療效。

 

德建身心療法是基於傳統的少林禪武醫修行方法,配合現代心理學而發展出來的。這個方法包括禪修的道理,而禪修已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內裏含有中國儒道佛的思想,不單講求個人心性的培養,而且還注重社會和諧的發展。所以,德建身心療法是一個比較適合中國人的心理治療方法。再者,德建身心療法注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不單能幫助我們改善心理質素,並能提升身體健康。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解決現今中國人民心理及身體健康問題的一個良方!

少林醫學今用
bottom of page